经历过海投后,我决定把JD当成简历模版做1000份简历
经历过海投后,我决定把JD当成简历模版做1000份简历
1. 投了100次简历,HR却问我:“你究竟想找什么工作?”
上个月,我海投了107份简历。 结果?3个回复,1个面试,0个offer。
最让我破防的,是某次电话里HR的疑问: “你的简历看起来经历很丰富,但和我们的岗位需求不太匹配……你到底是找运营,还是市场,还是数据分析?”
我愣住了——因为我投的,明明就是“用户运营”啊!
后来我才知道,问题出在:我的简历是“通用版”。 无论投增长运营、活动运营还是数据运营,全是一模一样的内容,只是改了个PDF上的岗位名称。
HR看到的,是一个“好像什么都能做,但又什么都不精准”的候选人。 而他们想要的,是“这个人的简历,简直像是为我们岗位量身定写的”!
2. 后来我发现:高手的简历,都是“抄”JD的
朋友给我看了一份拿到大厂offer的简历—— “用户分层运营” 对应JD里的 “擅长用户生命周期管理” “活动复盘报告” 对应JD里的 “数据驱动决策” “跨部门协作” 对应JD里的 “具备项目推进能力”
“这不就是把岗位描述换了个说法吗?”我问。 朋友笑了:“对啊,但HR就是吃这套。”
我突然懂了:简历不是“自我介绍”,而是“岗位答案卷”。 可问题是——
每次都要手动改,太麻烦
不同公司对“用户增长”和“拉新转化”的偏好不同
有些JD写得抽象(比如“结果导向”),根本不知道怎么体现
3. 于是,我让AI帮我“抄”出1000份定制简历
我试了一个叫OfferGoose多面鹅的工具:OfferGoose多面鹅官网,它的逻辑简单粗暴: ① 你在boss上看中了某个岗位 → ② 它自动识别该岗位JD → ③ 把你的简历“翻译”成JD的语言
比如:
JD写:“擅长从0-1搭建运营体系” 我的“独立运营公众号”就被改写成:“从0-1构建内容运营SOP,沉淀3套执行模板”
JD写:“需要抗压能力” 我的“双十一加班”变成:“在日均UV 10W+的活动中主导跨团队协作, deadline前48小时持续交付”
最狠的是—— 它能识别JD里的“隐形需求”:
当JD频繁出现“数据监控”,它会自动强化我简历里的“日报/周报输出”
当JD要求“创新思维”,它会把我“策划线下活动”改成“设计2种裂变玩法”
4. 效果?从“已读不回”到“你什么时候方便面试?”
用通用简历时:已读率<10% 用AI定制后:72小时内收到5个主动邀约
现在我的投递流程变成:
- 看到JD → 2. 打开软件 → 3. 生成简历 → 4. 微调 → 5. 投递 全程不超过5分钟,但匹配度肉眼可见地提升。
5. 如果你也受够了“海投黑洞”……
我后来才明白:找工作不是“求认可”,而是“对暗号”。 HR根本没时间细读你的简历,他们只是在找“关键词匹配”,甚至有些公司用AI过一遍你简历上有没有他们要的某些关键词。
与其花1小时写1份“完美简历”,不如用5分钟生成10份“看起来专门为这个岗位写的”简历。